从“剧本杀”蔚然成风到“谷子经济”备受瞩目,从国货潮品流行到沉浸式体验项目遍地开花,一股以“情绪价值”为硬通货的新型消费浪潮正澎湃涌动。如今的年轻人不仅关注“性价比”,还更重视“情价比”,开始为情绪价值买单。消费者主动为那些能抚慰心灵、释放压力或创造独特体验的“情绪价值”慷慨解囊,这些支出看似“非必要”,却勾勒出消费升级的必然路径。
“情价比”一词,恰恰也是全球潮玩帝国的崛起密码。它看似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,却包含着丰富的合理性。当物质丰盈成为生活常态,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金字塔顶端——情感归属、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便日益凸显。同样,在凯恩斯“动物理论”中,人类的经济行为深受本能、情绪和群体心理影响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·托夫勒在《未来的冲击》一书中强调“体验感”的重要性,颇有远见地指出“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”。这些理论都能藉以解释眼下年轻人消费行为的深刻变迁:人们购买的不只是商品本身,更是附着其上的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。“情价比”消费本质上体现了个体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,通过消费实现自我表达、情感联结与精神成长,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向往。
《2025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》也显示,“心情好”已成为消费者增加支出的重要因素。当前,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,社会节奏加快、竞争激烈,个人积压的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亟待释放。同时,“宅”生活、“宅”文化流行,也可能加剧孤独感,弱化线下社交,情绪消费恰恰是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表达的消费诉求。正因此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快乐买单、为情绪买单,买一个玩具、拆一次盲盒、看一场脱口秀,都是通过小额可控的刺激,带来即时快乐反馈。
可以说,情绪消费的蓬勃发展,正以其强大的“乘数效应”,重塑产业链条,带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。一盒融入“二十四节气”元素的创意糕点,其附加值远超普通点心,推动食品工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跃迁;情感陪伴需求衍生出的“宠物经济”,孕育了宠物繁育、宠物医疗、宠物殡葬等完整产业链。情绪消费如同催化剂,激活了文旅融合、跨界创新的无限可能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“悦己经济”虽好,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。例如,部分产品、服务价格虚高,或“情感溢价”过高,一些小众品类、新兴产品质量监管仍有盲区,消费者维权难且维权成本高。壮大情绪消费,把“情价比”玩明白,就要注重在繁荣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之道,警惕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情感异化与消费主义陷阱。
一方面,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,加强市场监管,严厉打击利用“情感营销”进行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等行为,推动“悦己经济”朝着更加健康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另一方面,也要引导行业塑造、壮大更多细分市场,鼓励企业深挖文化内涵,提升创意设计水平与服务质量,充分挖掘“快乐经济”所蕴含的个性化、情感化消费潜力,避免情绪价值的空心化与同质化。(韩宗峰)
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